隨著普惠的推進,人們似乎感受到
貸款門檻變低了,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享受到正規的
貸款服務。然而,這只是因為
個人信用體系逐步完善,擁有良好資產的人變多了,出現的一種“錯覺”。事實上,貸款行業仍然在地域、行業、職業、資質等方面存在著諸多“歧視”。
地域統計性歧視
有些時候,有房有車工作穩定收入還不錯,還是會被莫名其妙地拒貸。其實,這多半是個人資質出了問題。除了
個人信用資質必看外,放貸機構審批貸款時還會參考申請人的年齡、資產類型、婚姻狀況、政治面貌、品德修養等信息。
1、20歲以下的或60歲以上的,貸款難度會很大;
2、信用白戶很多時候就容易被“歧視”,黑戶更是直接拒貸;
3、貸款審批得看戶口簿上的戶籍地、征信報告上的居住地以及工作所在地是否一致,否則,三非客戶是難以貸款的;
4、有房產的還得看是什么類型的,像老產權(1998年以前)、違建、待拆、偏遠、綠本轉紅本、雙拼、打通、公寓、綜合樓宿舍等都不好辦貸款;
5、有車的也得查查是否有脫保、脫審、被抵押或被查封等疑難雜癥的問題;
6、為了避免借款人出現資產分配方面的法律風險,離婚時間在一年以內的說不定就會被拒絕;
7、當然,像有犯罪前科、有
失信被強制執行的記錄(以人法網為準)、有法院敗訴經歷等情況更是難以貸到款。